甜沫不甜,卻是正宗的老濟南味兒。一碗小米粥,添上豆腐、粉條、花生米之類,加些咸、香味的調料熬在一起,再來幾根油條或者燒餅,堪稱老濟南早餐的標配。
明末清初,因天災不斷,戰亂連年,大批難民紛紛擁入濟南,有一家田姓小粥鋪,經常舍粥賑濟,災民互相傳告,來粥鋪喝粥救命者增多。粥鋪難滿眾求,便在粥內加入大量的菜葉和咸辣調料。災民端碗盛粥前,見煮粥的大鍋內泛著白沫,便親切地稱之為“田沫”,就是田老板賑舍的粥。當時有一個落難書生,饑腸轆轆,食粥覺甜美無比,以為“甜沫”。后來書生發跡,來此再喝“甜沫”,無絲毫甜意,恍然大悟實為田沫,非“甜沫”也。于是題寫“甜沫”匾額,并吟詩一首:“錯把田沫作沫甜,只因當初歷顛連;閱盡人世滄桑味,苦辣之后總是甜。”
另一說法是甜沫最早叫“添末兒”,意思是粥做好了,再添上點粉條、蔬菜、花生、調料之類的“末兒”,“添末兒”就傳開了,后來人們根據諧音雅化成了“甜沫”。
歷史角落的真相,早已若存若亡,甜沫的身世,令人不由聯想起明太祖與臘八粥的故事。而與許多乾隆南巡沿線的地方小吃一樣,也少不了這位風流天子的痕跡。在甜沫的故事中,更是加上了另一位大才子——紀曉嵐。據說乾隆君臣這次在濟南邂逅了此時已成為名吃的甜沫,意猶未盡,對下了一副充滿生活情趣的對聯:“咬口黑豆窩窩,就盤八寶醬菜,可謂剛塞;”“吃塊白面饃饃,喝碗五香甜沫,不算疵毛。”剛塞,很好;疵毛,差勁——地道的濟南話。
對于乾隆君臣的濟南話水平,我嚴重懷疑,但輕松詼諧之余,流露出一個文化黃金時代的自信。
在濟南,作為早餐小吃,甜沫是上不了大席面的“地攤貨”,做起來卻也大有講究。上品甜沫要用地道的龍山小米磨面,成粥噴香撲鼻。做的時候要“倒熗鍋”,先煮粉條、花生、豇豆;再加豆腐皮、菠菜;放鹽、五香面、胡椒面調味;水沸后加入小米面糊,邊加邊攪;最后將事先用蔥、姜、大料熗鍋的油倒入粥中,出鍋即成。
老濟南人都知道,和甜沫打交道,不用筷子和勺子。端著碗,順著邊兒,轉著圈兒,無論是粥湯還是其中的花生、小豆或是粉條、豆腐皮,連吸帶喝,一干二凈底兒朝天!熱氣騰騰的金黃甜沫中有嫩綠的菠菜、透明的粉條、白色的豆腐皮、紅色的豇豆,看上去色彩豐富,嘗一口微咸略辣,聞起來五香濃郁。
清晨的街頭巷尾,大家坐著馬扎圍坐在簡易的桌子旁喝著熱氣騰騰的甜沫,用濟南話說,那是“愣恣兒”。
傳承三百年,慈禧褒獎的黃家烤肉
在章丘酒桌上,黃家烤肉和章丘大蔥素來是必上美食,黃家烤肉和章丘大蔥,卷在火燒里,號稱是章丘一絕,也是章丘人用來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美食。
黃家烤肉的制作對于食材和工藝要求嚴格,通常用400度高溫進行燒烤,這樣烤出來的豬肉可謂“天下一絕”,皮酥肉嫩讓人流口水。一頭200斤的生豬烤出來之后,差不多就只剩下100斤了,水分和豬油都被烤沒了,但新鮮出爐的豬肉卻是酥脆。
傳說早在元朝,章丘市黃家灣有一個姓黃的在朝中做武官,因打了敗仗被貶回原籍。其隨從中有一蒙古人經常點燃樹枝烤羊肉吃,鮮美的味道吸引了很多人。黃家因此受到啟發,也經常烤肉吃,不過,因為此地世代養豬,主要是烤豬肉吃,而且是將豬肉割成塊烤。到明朝末年,終于發展到用特制的爐子烤整豬和以烤肉謀生。因此,自明朝迄今,黃家烤肉已有300多年歷史了。
黃家烤肉與“瑞蚨祥”的創始人——孟洛川、孟覲侯為代表的“孟氏商人”還有一段淵源。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后,我國的民族工商業漸有發展。“孟氏商人”結交了不少豪門顯貴,也把黃家烤肉這種章丘名吃帶到了宮中。據說慈禧太后吃膩了御膳房制作的各種山珍海味,偶爾品嘗一回“章丘黃家烤肉”,但覺此肉肥而不膩,皮酥肉嫩,異香別具,回味悠長,便重重賞了孟洛川,傳說還御賜給黃家一面銅牌,以資褒獎。
化腐朽為神奇,九轉大腸改名記
豬大腸等“下水”(五臟六腑等),在外國人的心目中,很難與美味佳肴聯系在一起,尤其是它的怪味、油膩,更是讓人望而卻步。
可我國的先民,素有“化腐朽為神奇”之術,而且烹調技術又十分發達,許多被視為“下水”的東西,經過他們多年的摸索、研究和精心制作,都變成了美味佳肴。
像人們所熟知的羊雜碎、溜肝尖、炒腰花、炒肝、羊霜腸、醬豬心等等,其原材料都是來自五畜的“下水”。其中魯菜系列的“九轉大腸”,更引人注目,至今還是山東菜的保留菜品。
此菜的主料是整段的大腸。在洗滌后,必須用腸套腸的方法,將整腸一層層套起來,大體套至八九層,全長可以約定縮短到5寸左右,才進行烹制,烹制時,用的調料一般有9種,同時須提鍋轉動八九次,才能使湯汁全部滲入腸內,因此稱為“九轉大腸”。色紅而明亮味肥糯而不膩,酸辣甜香俱全。
據民間傳說,“九轉大腸”是在清光緒年間出現在濟南九華樓飯莊的。九華樓店主姓杜,開了九家店鋪,每個店鋪的字號均以“九”字為首。“九”在中國文化中是個吉樣數字,故而有“九五之尊”“九九歸一”之類的說法。
九華樓當年賣的“九轉大腸”只稱為“紅燒大腸”,菜名比較俗,也沒有什么特色。一天,杜老板宴請賓客,席間上了“紅燒大腸”這道菜,大家食后覺得菜黃的色、味、香、形都很好,而且肥而不膩,沒有豬腸的那種怪味。只是名稱太俗。在推杯換盞之中,一位喝得滿面紅光的老秀才站了起來,他知道主人對“九”字情有獨鐘,便說:“道家有‘九轉仙丹”,天界有‘九重天”,神界有‘龍生九子,九華樓的‘紅燒大腸不如稱‘九轉大腸”。不知店主意下如何?”杜老板聽后,茅塞頓開,連忙說道:“我早有為‘紅燒大腸改名的意思,只是一時半會想不出來。今日有仁兄點撥,一字干金,我不勝感謝。”于是,將“紅燒大腸”更名為“九轉大腸”。從此之后,許多經營“紅燒大腸”的飯莊,都改為“九轉大腸”了。
此菜為魯菜傳統保留菜品之一,不僅在山東,而且在京津、東北都很受歡迎。